首先,从法律依据来看,《刑法》第313条明确规定了“拒不执行判决、裁定罪”,这是对“老赖”进行刑事处罚的核心条款。该条款指出,对人民法院的判决、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,情节严重的,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罚金;情节特别严重的,则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单位犯罪的话,单位会被判处罚金,而直接责任人员也会按上述规定处罚。
在司法实践中,构成此罪的关键要素包括:存在生效的法院裁判文书,如判决书、调解书、支付令等;债务人具备执行能力,例如有可处置的财产或收入来源,却故意逃避执行,如隐藏、转移财产,虚假诉讼,或者暴力抗拒执行等;并且情节严重,例如导致执行工作无法进行,造成债权人重大损失,或经司法拘留后仍不悔改。
从操作路径及证据要点来看,债权人需要先拿到胜诉判决,并申请强制执行。如果“老赖”仍不履行,债权人可以收集其恶意逃避执行的证据,如财产变动记录、消费记录等。接着,债权人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追究“老赖”的刑事责任:一是法院移送公安机关,这需要法院执行部门发现犯罪线索后主动移送;二是债权人自行向公安机关控告,但需要满足公安机关的立案标准;三是刑事自诉,当公安机关不立案或检察院不起诉时,债权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自诉,此时需提交证明“老赖”拒不执行的证据。
此外,还有一些关键细节和案例支持。例如,在黄少华案中,他提前归还银行贷款却拒赔交通事故款,被判有期徒刑六个月,缓刑一年。秦玉案中,他转移财产到女儿账户,被判拘役二个月。这些案例表明,即使后续部分履行,仍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。同时,刑事处罚与民事执行的衔接也很重要,如“老赖”履行义务可能获得谅解从而减轻刑罚,但刑罚记录将终身影响征信。
在证据链构建方面,债权人需要准备生效法律文书、执行申请书、法院执行措施记录、财产线索等证据。同时,要注意“老赖”的恶意行为证据,如转移财产的合同、银行流水、消费记录等。如果“老赖”有虚假诉讼、暴力抗法行为,相关材料也应纳入证据链。
综上所述,要让“老赖”坐牢,必须满足刑法规定的要件,并通过有效的法律程序进行追责。同时,结合司法案例和证据要点,债权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