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部:“土豪”郭某某和他的“海上皇宫”
10. 穷追猛打
虽然不是原来预期的最好结果,但历经舆论风暴感到很受伤的郭某某还是长吁一口气,他的创新杰作终于有了一个合法的身份,七、八年的心血和巨大资金投入毕竟没有完全打水漂。可惜好事多磨难,“海上皇宫”刚开始试营业,还未彻底开放,又被媒体盯上了。
2011年2月22日,《晶报》刊出《“海上皇宫”取得合法身份?》的报道,指出“自去年5月进行强制拆解后,‘海上皇宫’一分为三,主体部分被拖到离海岸较近的地方,原来的跑马场消失了,其他两块散落在附近,用缆绳紧紧地固定。主楼完好无损,上面的游泳池、雕塑、木桥、植物也保留,其奢华的气度未减。”而且记者现场体验得到的信息表明,“海上皇宫”出名后,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,东山湾海域租船的价格也“水涨船高”,从一年前的40元涨到150块(图45)。
2011年2月23日,《晶报》又刊发《龙岗对“海上皇宫”约法7章》一文,援引前一天龙岗区政府发布的“关于海上精英娱乐公司海上构筑物有关情况的说明”,详细介绍了“海上皇宫”拆解、整改以及获得合法身份的前因后果、来龙去脉(图46)。
2011年2月24日,新华社“新华视点”栏目播发长篇通讯《合理处置还是避重就轻?——深圳“海上皇宫”处置结果追踪》,指出“海上皇宫”仅仅是被拆成三块分开摆放,增加了100平米左右的水产养殖网箱而已,并据此对“海上皇宫”获得法院的证件、曾经庞大奢华的违章建筑就此“顺利转正”提出强烈质疑。该通讯稿还配发大量图片,显示“海上皇宫”豪华依旧,奢侈如故(图47-51)。
2011年2月25日的《晶报》详细转摘了新华社的质疑(图52)。
新华网的质疑再次点燃民众的愤怒,舆论风暴卷土重来!
图45:2011年2月22日《晶报》A08版。
图46:2011年2月23日《晶报》A13版。
图47:新华网长篇通讯配图之一。
图48:新华网长篇通讯配图之一。
图49:新华网长篇通讯配图之一。
图50:新华网长篇通讯配图之一,显示“海上皇宫”方面出示的养殖登记证复印件。
图51:新华网长篇通讯配图之一,“海上皇宫”方面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龙岗区海洋局对“海上皇宫”改造方案的批复文件的复印件。
图52:2011年2月25日的《晶报》A16版,其中高调转发了新华社记者对“海上皇宫”处理问题的质疑。
(待续)